黑魚,是烏鱧[lǐ]的俗稱,又名烏魚、生魚、財魚、蛇魚、火頭魚等。
黑魚生性兇猛,繁殖力強,胃口奇大,常能吃掉某個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魚類。黑魚還能在陸地上滑行,遷移到其他水域尋找食物,可以離水生活3天之久。早在二千年前就被《神農本草經》與石蜜、蜂子、蜜蠟(蜂膠)、牡蠣、龜甲、桑蜱蛸、海蛤、文蛤、鯉魚等列為蟲魚上品。
黑魚在中國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,個體大、生長快、經濟價值高。黑魚骨刺少,含肉率高,而且營養豐富,比雞肉、牛肉所含的蛋白質高。黑魚作為藥用具有去瘀生新,滋補調養等功效,外科手術后,食用黑魚具有生肌,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,具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。
產卵季節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異。在華南地區為4月中旬至9月中旬,5、6月盛;中地區為5~7月,以6月較為集中。繁殖水溫為18~30℃,適水溫為20~25℃。
性成熟年齡,在不同的地區也略有差異。在華南地區通常體長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魚性腺已成熟,而長江流域一帶則需要2冬令和體長30厘米左右才能產卵。烏鱧能在池塘、河溝及水庫等水域內自然繁殖,產卵場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淺水區。懷卵量、產卵量與親體個體大小有關。烏鱧的懷卵量通常每公斤體重約為2~3萬粒,0.5公斤重斑鱧產卵量一般為0.8~1萬粒,個別可達1.1~1.2萬粒。產卵方式是營造巢類型。產卵前,性成熟的雌雄親魚成對地游動在產卵場地,共同用口御取水草、植物碎片及吐泡沫營筑略呈環形、直徑約0.5~1米、漂浮于水面的魚巢.巢筑成后,在風平浪靜的早晨日出前,雌、雄魚相互追逐、發情,然后雌魚在魚巢之下接近水面處,腹部向上呈仰臥狀態,身體緩緩搖動而產卵于巢上。與此同時,雄魚以同樣姿態射精于此。